【鄉土補充教材】全臺唯一:蘆洲國姓醮(108.11.13)
蘆洲自道光十七年(1837年)起,每三年建醮祭祀鄭成功,為全臺灣除了延平郡王祠外,唯一有的國姓爺建醮活動。相傳在嘉慶十四年(1809年),蘆洲泉州人去救援被敵對勢力攻打的滬尾泉州人;武獵灣(新莊)、平頂(林口)一帶的漳州人趁機偷襲壯丁盡出的蘆洲,蘆洲因而危在旦夕,蘆洲父老商議計謀解困,遂向代表鄭成功的九芎樹許願以三年一醮祈求保佑,經其指點,蘆洲婦女披甲冑,舉旌旗,假扮民兵鳴金擊鼓,排成疑陣固守邊疆,並利用飛鳥傳書送達滬尾,蘆洲壯丁接獲連夜趕回,果然轉危為安;該場戰役之後,漳州從此人不敢再犯,鄉民感念國姓爺庇佑,自此訂寅(虎)、申(蛇)、巳(猴)、亥(豬)年為祈安建醮之年。建醮是從象徵招回鄭成功兵馬的豎燈篙開始,相傳燈與幡旗的功用是在日夜替換,為招回鄭成功將士兵馬的祈安法器,燈篙豎越多、越高,表示招回的兵馬越眾、越能能驅邪避難。傳統上連小孩都可以參與豎燈篙,因當地人認為蘆洲是國姓爺特別眷顧的地方,所以沒有特別的禁忌,除了懷孕或有月事的婦女不得靠近,尤其不可跨越燈篙相關器具。相傳作醮那一月天氣若特別好,蘆洲該年就不淹水。
據傳保生大帝曾顯聖蘆洲,告知國姓醮之祭拜儀式,因此舉辦國姓醮時需恭請保生大帝。而相傳國姓爺鄭成功也曾經在湧蓮寺舊廟「出壇」,要求祭祀典禮需隆重盛大。
儀式由豎燈篙師傅先帶領工作人員破土,於地上鑿洞將燈篙杉埋入土中四尺,再以橫竿和麻繩交錯捆綁完成基座,用蓖麻繩將刺竹、燈篙杉緊紮七次,於鑼鼓齊鳴聲中由眾人齊力扶直燈篙,過程中須向空中拋撒金白錢。燈篙豎起之後,各角頭廟會在下方搭棚設置醮壇,供奉國姓爺(主祀)、池府王爺和保生大帝(陪祀),開始敲鐘擊鼓昭告眾人,讓鄉親帶湯圓前往祭拜,相傳燈篙豎愈多、愈高,象徵招回鄭成功兵馬魂魄越眾,更能驅邪避難。
在湧蓮寺的主普壇會掛起清末貢生李樹華所提的對聯「延頸輸誠十月小春開法會」、「平台奏績三年一醮報公恩」。豎立燈篙之後,隔日舉行升旗典禮,卯時一刻的天色尚未綻放光明,工作人員便依預定時辰,將相關法器升上燈篙。升上的幡旗布條分為三色,中央黃色代表將官、右方紅色代表校官、左方藍色代表尉官,上書「連醮祈安」大字。此一令旗可能與鄭成功對康荷蘭軍有關,故此旗具有驅邪避難的功能。
豎燈篙、升旗相關儀式之後,主辦單位會從懋德宮請出延平郡王彩繪神圖,移往湧蓮寺正殿供奉。延平郡王三獻禮大典是該醮最重要的祭典,三獻禮場面莊嚴隆重,科儀流程遵照內政部民政司公布的版本,每個環節都相當考究,全程歷時一小時,根據蘆洲愛鄉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洪希賢老師指出,三獻禮指的是「初獻」、「亞獻」及「終獻」,意為「敬獻三次」,史書曾記載,古代皇帝敬天以豬、羊、牛祭祀,但鄭成功神格為「王爺」,只殺豬宰羊,和雞、魚及鴨並稱「五牲」,典禮由蘆洲區區長擔任「正獻官」,數十位禮生組成護衛隊,手持燈、淨香爐、錘、繖及扇排成一列,具有照明、避邪除煞、保護及遮陽等功能,為國姓爺指引開路,期間經多次跪拜、叩首及鞠躬等繁複的敬獻科儀,最後焚燒金紙上達天庭,始能送神、完成儀式。傳統上從禮生到主、陪祭官,均由男性仕紳、村里長、地方首長擔任,直到李翁月娥選上蘆洲地方自治史上首任女性市長,2004年由她擔任正獻官時,還特地安排女性里長黃秀玉、王麗真擔任引贊,是國姓醮大典首次出現女性參加。舉辦國姓醮期間,道士會循古禮科儀祭祀國姓爺,並巡至各角頭的燈篙壇迎禮參拜,直到農曆十月底醮期結束。
「開臺聖王」功績揚名北臺灣
鄭成功乳名福松、原名森,祖籍福建泉州石井津(原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)。明隆 |
明末清初,清政權草創建立以後,各種反清復明的政治勢力經過反覆的殺伐與征戰, |
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,僅僅經過十三個月又七日,便於三十九歲英年早逝,當時對於 |
然根據史料記載,鄭成功在臺灣時間僅只一年,本人也並未涉足北臺灣,但他的部將宗 |
鄭成功雖未涉足蘆洲,卻在當地發展出「鄭成功信仰」的醮典儀式「國姓醮」,並持續傳承近兩百年,其中國姓爺顯靈助陣傳說乃是重要的關鍵所在。出生於泉州的國姓爺顯靈退敵保護「蘆洲泉州庄」。因此蘆洲地區的「鄭成功信仰」,顯然地是將鄭成功視為「祖籍神」來崇祀。如同蘆洲最早的角頭廟宇「保佑宮」,供奉原鄉的守護神「池府王爺」,為蘆洲陳姓先民由祖籍地-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奉迎而來。
留言
張貼留言